电话:
邮箱:
QQ:http://www.dafo666.vip
中新网北京3月23日电(记者 宋宇晟)近日,有媒体曝出,电影《我不是潘金莲》引发全国潘氏宗亲会不满,认为有损潘氏名誉。来自广东增城的农妇潘金莲,更是将冯小刚、刘震云、范冰冰等人告上法庭,要求停止侵权,恢复名誉。
消息一出随即引起网友讨论。有网友认为,冯小刚充其量是在“转发”时加了“评论”,原帖是施耐庵发的,好像罗贯中也参与了,潘金莲应该去告施耐庵和罗贯中。
在中国,“潘金莲”这三个字似乎总代表着某种特殊的意义。电影《我不是潘金莲》的旁白中就说,“自宋朝到如今,人们都把不正经的女人叫潘金莲”。
这种“不正经的女人”的形象是如何形成的?显然,这与《水浒传》、《金瓶梅》这两本书有关。
在《水浒传》中,潘金莲以一个市井女性的形象出现。书中写道,“金莲容貌更堪题,笑蹙春山八字眉,若遇风流清子弟,等闲云雨便偷期”。显然,在《水浒》中,潘金莲被描写成“生性的”。
而在《金瓶梅》中,潘金莲的人物形象更为丰满、立体。作者兰陵笑笑生将潘金莲与西门庆的故事进行扩充。不仅写她与西门庆通奸、毒死武大,还写到潘金莲在西门庆家中“争风吃醋、大施、与小厮私通,与女婿”等情节。
而除了描写潘金莲“贪淫不顾坏纲常”,兰陵笑笑生还叙述了潘金莲的身世,并突出夸大了她身上“淫毒”的特性。
此后的《义侠记》、《挑帘打饼》、《灵堂杀嫂》等戏曲作品,无一不将潘金莲描述成一个不守妇道、毒杀亲夫的形象。
到了20世纪,一些文学作品开始重塑潘金莲的形象。1928年,欧阳予倩创作话剧《潘金莲》。其作品以五四时代的个性解放、反对封建专制的新思想重新塑造了潘金莲形象。
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陶慕宁告诉记者,潘金莲的形象确实随着时代发展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。“从《水浒传》里的,到《金瓶梅》里她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。到近代其形象又有变化,从欧阳予倩开始,觉得她也是一个可悲的、值得同情的女人。”
这部话剧中,潘金莲成了主角,武松、西门庆成了陪衬,武大郎干脆在话剧中缺席。这也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“第一部为潘金莲翻案的文学作品”。
到了上世纪80年代,又一部以潘金莲为主角的戏剧作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。魏明伦创作的荒诞川剧《潘金莲》借潘金莲来探讨当时社会爱情、婚姻、家庭、伦理等方面所存在的封建观念,抨击封建意识对女性的戕害。
在剧中,魏明伦将古今中外人们对潘金莲的各种评说展现给观众。施耐庵指挥武大郎捉奸、潘金莲求武则天做主等荒诞的、穿越时空的情节被认为“揭示了古今中外妇女相似相同的悲惨命运”。
90年代阎连科的小说《潘金莲逃离西门镇》则借潘金莲之名,描述了乡村女性的命运。而本次引起关注的刘震云小说《我不是潘金莲》也借潘金莲之名,讲述了用一生纠正一句错话的故事。
文学作品之外,潘金莲的形象还有另一条发展线索——从古至今,民间对潘金莲、武大郎、武松等文学作品中人物原型的探索就未曾间断。
清人方浚师在《蕉轩随录》中就记载了有关武大郎、潘金莲的不同说法。方浚师称,山东当地曾传说,在明代初年,阳谷一位姓武的知县“贪虐”,两个妻子潘氏和金氏帮助他凭借权势索取财物。因当地人恨之“切齿”,给这位武知县起了个外号“卖饼大郎”,意指他在“小民口边求利”。
可见,有关潘金莲原型的讨论从清代已有。到了当代,相关的讨论就更多了,而考证的结果也是五花八门。
例如,据媒体报道,纪连海曾在某节目中表示,武植是明朝初年清河县的知县,跟潘金莲生了4个儿子,夫妻一直恩爱。“武植那年考进士,有个同乡姓王的也考进士没考上。听说武植干得不错,就跑到武植那里借钱,说家里盖房子,武植没有钱,就留了他半年,姓王的很生气,就到处写故事编排人家,结果他编的故事正好赶上施耐庵采风,就被写进小说里。”
类似的说法在一本名为《鸾凤奇冤——武大郎与潘金莲冤案之谜》的书中也有记述。作者认为,“北宋末年确有武大郎和潘金莲其人”。而且“武大郎本人身材高大,文物双修,英华内蕴,不仅当过县令,而且政绩颇佳”;潘金莲则“出身官宦之家,忠于爱情,是位品貌兼优、才华出众的贤妻良母”。
不过该书并未列举故事的文献、史料依据,反而以类似章回体小说的形式在讲故事。
对此,陶慕宁认为,作家创作时,未必没有原始事实依据,作品中的人物也常有原型。“不过一旦成为文学作品就没有必要坐实了,这应该是个常识。”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