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话:
邮箱:
QQ:http://www.dafo666.vip
也许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,这两个人不就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吗?怎么会成为真实的历史人物呢?至于这个问题,说起来还真的比较复杂,如果非要一个解释的话,也许只是巧合而已,除此之外好像也没有其他解释了。受文学作品的影响,人们对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故事并不陌生,对很多桥段都记忆深刻。比如,“大朗,该吃药了!”这句话不知道让多少人闻之胆寒,恐怕夜里都不敢好好睡觉,生怕一不小心就步了武大郎的后尘。据说,自从这个故事在坊间流传开来之后,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,原本没有芥蒂的武、潘两姓人家,从此之后就坚决不再结亲了,生怕惨剧重演。但是这个故事,对河北邢台清河县武家那村的群众来说,一直以来造成的困扰也不小。因为这里就是武大郎的家乡,也是武大郎和潘金莲的魂归之所,两口子的合葬墓就在这里。按照武家后人的说法,文学作品把老祖先的形象给丑化歪曲了,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这回事。明洪武之后爆发了靖难之役,很多地方都遭受了战火波及,失去家园的流民四处流浪。武植也是在这一期间,流落到了清河县的武家那村,并在这里开枝散叶扎了根。根据武家后人的描述,武植刚到清河的时候穷困潦倒,但好在聪明伶俐、做事勤奋,之前也念过几年私塾,有一定的文化功底。潘氏是清河县黄金庄高门大族,族中不仅有人为官,也有事业有成的商人,还有学富五车的学者。这就好比一次难得机遇,武植正是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,通过科举入仕成了山东阳谷县的县令,并迎娶了潘家的女儿潘金莲为妻。从官声上来说,武植为官期间勤政爱民,在地方上很有口碑,自然不是那个令人低看的“三寸丁谷树皮”。而潘金莲又是大家闺秀,整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,在家里相夫教子十分安稳,自然也做不出那种令人不齿的腌臜事。据说,武植读书的时候有个同窗好友叫黄堂,两人私交很好,还是同期参加科举的学子。只不过黄堂的考运不佳,在科举中落榜了,回到家里当起了只读圣贤书的秀才。可是没想到,他的运气也太差了点,在家里读书都能祸事临头,一把大火把家里烧成了一片狼藉。谁知,武植盛情接待了黄堂之后,就把他安排在客栈里好吃好喝地供着,此后就再也不露面了。黄堂见此非常气愤,在返回清河老家的途中,就一路编排武植和潘金莲的故事,甚至在途中休息的时候,还把编排的故事留在了路边的墙壁上。等黄堂到家的时候,看到翻盖的新房子和置办的田亩,才知道这一切都是好朋友武植的帮助。知道了内情的黄堂很后悔,但是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故事已经传遍了很多地方,想收都收不住了。至于武植和潘金莲是不是名著中的历史原型,这只能说是个巧合而已,毕竟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,明洪武年间就已经病逝了。所以,这只可能是个美妙的巧合,恐怕除了这个解释,就没有其他的解释能说得通了。